“不是孩子不要我股票的杠杆,而是我不要他们。”
歌唱家于淑珍的一句话,在一次采访中开玩笑地说出,却引发了许多人深思。
自从退休后,于淑珍就与丈夫搬进了养老院,选择了过与子女们不同的生活方式,甚至因此被批评为“不孝”。这一决定至今已持续18年。她的选择到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实故事?是孩子们做错了什么,还是她自己有着不同的想法?
展开剩余84%回到1998年,歌唱家于淑珍宣布从音乐事业中退役。她的儿女们自然纷纷争着为她尽孝,然而,于淑珍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搬入养老院。消息一传出,社会舆论纷纷涌现,有人认为她的子女不尽孝道,觉得她在事业巅峰时不享福,怎么能选择去养老院?甚至有些人猜测她与家人的关系破裂了。
然而,事情并非如此简单。她的儿子是一位音乐人,女儿则工作踏实。每逢节假日,孩子们总会带着家人来看她。每次探访,她都会早早坐在大厅等着,眼睛亮晶晶的,看着孙子孙女们跑过来,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对她来说,搬进养老院并不是因为无人照料,而是她不希望儿女们每天都围绕着自己转。
在一次采访中,于淑珍提到,丈夫晚年的身体一直不太好,每次生病,孩子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,轮流照顾,日夜不歇。她心疼孩子们,尤其是当时他们也都已经年过五十,生活已经不易。因此,她曾经常说:“儿女有他们的生活,我也有我的活法。”于是,她做出了搬进养老院的决定,虽然一开始,儿女们并不理解,觉得这让他们丢了面子。但她坚定地回应:“不是你们不要我,是我不要你们。”最终,儿女们也接受了她的选择。
18年前,于淑珍和丈夫一同搬进了那家养老院。这里的生活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丰富多彩,固定的日常活动安排让她过得充实。她不需要自己做饭,也不必担心健康问题,医生随时待命。这种节奏让她感到自在,她可以将时间用于自己喜欢的事物。每晨早餐后,她会前往活动室,用毛笔写字,虽然字迹并不工整,但每一笔每一画都透露出她的认真与专注。下午,她总是参加合唱团的活动,虽然嗓音多了岁月的痕迹,但依旧充满温暖与力量。在2023年,她甚至与合唱团一起录制了《歌唱祖国》,站在麦克风前,尽管她的声音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清脆,但高音依旧铿锵有力,依然动人。
回顾于淑珍的一生,她的成功来之不易。1956年,她参加了天津职工业余歌唱比赛,那时年仅16岁的她凭借一首歌征服了全场,厂长一眼看中她的音乐天赋,推荐她加入了天津歌剧院。那时的她,刚踏入音乐殿堂,成了合唱团的一名普通成员,但她并不满足于此。每天黎明前她就去练声,晚上不断琢磨如何唱得更有感情。她的努力逐渐获得回报,从合唱到领唱,再到独唱,她的舞台越发广阔。
1979年,她为电影《甜蜜的事业》演唱的歌曲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》一经发布,便迅速传遍大街小巷。1984年,她站上央视春晚的舞台,一袭长裙,在灯光下自信从容地演唱,四首歌曲唱得完美无瑕,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心。
这一路的成功背后,少不了丈夫闫先生的默默支持。年轻时,他也是歌剧院的男高音,嗓音清亮,容貌俊朗。然而,随着于淑珍的事业愈加辉煌,闫先生选择了退居幕后,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。他负责家里的大事小事,照顾孩子们,守夜照顾生病的孩子,辅导作业,自己从不抱怨。他总是鼓励她多帮忙照顾娘家。于淑珍的工资寄给了弟妹,而丈夫则用自己的收入撑起了家庭。她说:“家里有他在,我只管发展事业。”
他们的儿子继承了艺术天分,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人;女儿则在工作上兢兢业业,性格温柔。家里的氛围和谐,节假日时大家聚在一起,欢声笑语不断。
然而,不幸的是,2018年,闫先生因病去世,这对于淑珍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。尽管如此,她并没有让自己沉溺于悲伤,而是擦干眼泪,继续微笑面对生活。她曾说:“丈夫在世时,我们一起走过了美好的日子。他走了,我得替他把剩下的日子过好。”
如今,于淑珍在养老院的生活仍然充实且富有意义。清晨的早操、下午的合唱,她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和目标。儿女们也常来探望她,而她的歌唱事业依旧在继续。2023年,她荣获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(音乐)。近年来,她时不时参加一些文艺演出,最近也演唱了《知否知否》。2024年,她还领唱了《掌声响起来》。她的晚年生活无疑是丰富多彩的,充满了希望与热情。
于淑珍的故事,正如她的歌声一样,唱出了时代的希望与个人的从容。她的选择,让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,如何度过晚年,是否真的需要依赖儿女,或是坚守老观念。她的生活方式,无疑给了我们另一种晚年生活的答案:自由、尊严与从容。
发布于:山东省